顺势与初心才是真 宝马逆转不能靠价格战

网易汽车8月6日报道  “哥,我之前跟店里谈好了买宝马525Li豪华,33万就能提裸车了!”

    “那不挺好,这价格多合适,买呗!你都惦记这车这么久了。”

    “结果店里说,现在宝马官方调整价格,不加3万提不了车!”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自我健身房经理与我的对话。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之前没在店面交定金。由于宝马退出价格战,现在有一些宝马4S店明目张胆违约,不以之前优惠价交车的例子。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要么店面找各种理由不交车,要么要么消费者加价提车,当然也有经销商协商赔付2倍定金息事宁人的例子。不过无论如何,宝马这顿涨价操作闹得沸沸扬扬。堂堂扎根中国市场多年的老牌豪华车企,怎落得如此田地?

 

退出,为了经销商活下去

 

其实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到现在也半个月了。从终端的销量数据上来看。在涨价后的7月份的第三周(7月15日至7月21日),宝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34万辆,环比没涨价之前的上一周增长11.6%,位列豪华品牌销量榜单的第二位,仅次于奔驰的1.36万辆。

是买涨不买跌,还是降价的余波未平,亦或是真正的bimmer不那么介意价格,这些数据也许不足以证明宝马的操作是否正确,但从宝马这两年的销量来看,降价促销并不是什么“高招”。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2021年,宝马的单车成交价是40.97万元,2022年,这个数字是39.80万元,2023年是38.20万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再创新低,已经到了37.17万元。单车成交价减少了3.8万元。例如2023年,宝马折扣率为17.66%,在华交付82.5万辆,同比增长4%。但是宝马也付出了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三成的代价。

但是2024上半年,即便宝马坚持降价,在华销量也仅有375947辆,同比下降4.2%。

(图片源自网络)

反观奔驰2024年上半年,也同比下降了5.87%的销量,仅有352600辆,但奔驰“象征性”的参与了价格战,终端成交价跟指导价相差不多。宝马挥泪大甩卖般的优惠,不仅没能带来销量的增长,反而利润率还持续降低。

利润降低和销量下降的双重打击,导致宝马的经销商会先顶不住。宝马在华拥有非常庞大复杂的销售网络。而经销商则背负着现金流、库存、销量等诸多压力。降价也卖不出去车,经销商店面、人员、银行贷款那实打实的支出又收不回来,破产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毕竟开店卖车不是搞慈善,不挣钱必然会导致经销商抗议。之前就有保时捷向经销商压库存,但市场销量下滑,导致部分经销商面临资金压力而发起的抗议行动。最后保时捷也是一方面发布联合声明,一方面降低销售目标安抚经销商。

毕竟车再好,也得靠经销商往外卖。

所以宝马退出价格战时重点提到了: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7月份门店批售任务下调了15%,甚至取消部分经销商的销量目标考核,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经营压力。

这就回答了开头提到的“涨价提车”行为。以前赔钱卖是为了保量完成任务,既然销量目标不考核了,为何还要赔钱卖车?尽管宝马官方也表示,这是经销商行为,但基本也没有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毕竟还是要照顾经销商的情绪。

经销商的营收组成,主要来自三个部分:

1.车辆差价(批发)和厂家销量返点

2.厂家补贴、银行贷款、保险等返点

3.售后维保

宝马这次涨价,厂家也会在批发价或者销量返点上有更大让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贷款购车后的返点也相当可观,这就是为何贷款提车要比全款提车要车价更便宜。至于售后维保,尽管与这次的事件关系不大,不过作为豪华品牌,这部分的收入相当可观。

所以宝马名义上说是维护品牌形象,不想直降身价,但实际上,不打价格战不过是给市场一个姿态。而降低经销商的考核压力,保证他们挣到钱才是核心目的。

 

涨价,淡季的常规操作

 

当“业内大佬”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后,不少品牌也收窄了优惠幅度。例如奥迪A4参数图片)的优惠幅度就减少了1万元的优惠,奔驰的部分车型价格也有所上涨。

而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品牌,也宣布从7月起调整终端价格优惠,降低优惠幅度。甚至卖得风生水起的理想汽车,也宣布在8月14日后将不再提供“5000定金抵1万购车款”的权益。蔚来也取消了3-5千元的现金优惠。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当然也不是所有车企都跟风涨价,也有降价促销的势头依然不减的品牌。比亚迪在7月29日晚间宣布大幅降价,方程豹豹5起售价降至23.98万元起,全系降幅高达5万元,接近八折优惠。

看似混乱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

对于传统车企,每年的7、8月份是传统的销售淡季。上半年的销量任务无论完成如何,也都到了一个盘点调整的阶段。在7月淡季进行下半年的销售策略调整,工厂产能计划和维护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传统节点。

例如长城汽车不久前就发布公告,坦克品牌旗下的重庆、徐水、荆门工厂将在7月下旬进行安全检查与检修工作,工厂工人放高温假,并安排一些非生产性的工作,如培训、项目改善等。不仅仅是长城,许多汽车品牌也会在7-8月进行类似的安排。

而比亚迪相对比较特殊,比亚迪宋L、秦L等新车刚刚上市,正是收割销量,产能爬坡的阶段,没优惠、没减产很正常。而方程豹品牌后续产品暂未下场,现阶段仅有豹5一款车型,产能充沛且销量乏力,不得已使用降价促销来保证销量和热度。

所以宝马退出价格战,本就是应该在7月份做出的战略调整,顺便试探下涨价对市占率的影响。其他品牌也都是标准的“淡季操作”,只不过一些刚上市新车和销售乏力车型,偶尔会有针对性的策略调整罢了。

 

降价,并不能真正救宝马

 

虽然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但依旧保持了一定的优惠。反观市场,不降价或者降得少的车型也有不少,销量也非常不错(例如问界M9)。但为啥降价救不了宝马呢?这就要看看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了。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特别是2024年6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41.1%。几乎是每卖出三辆车中,一台车就是新能源车。

问界新M7 Ultra
问界新M7 Ultra

纵观全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也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超过了3000万辆。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合资品牌,尤其是豪华合资品牌的份额非常小,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仅占不足20%。此外有分析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可能从目前的40%降至10%,合资品牌在新能源产品上的压力非常大。

01.全新BMW i3
BMW i3

宝马在其中已经是非常努力的品牌。2023年,在中国市场交付的纯电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了283%。全新一代宝马5系更是油电同平台开发,显示出了对新能源产品的侧重。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但销量数字是用缩减利润换来的。依靠降价促销,必然会降低营收,进而带来开发预算的缩减。新能源技术和新车型开发必然会受到影响,新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销量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宝马i5
宝马i5

在当今的中国市场,豪华必然伴随着智能。华为系、蔚小李及其他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的成功,无不包含了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对于类似宝马产品所在的价格区间及宝马的豪华定位,车除了具备宝马灵魂的驾驶乐趣,智能化水平也是用户购车时必不可少的标准。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也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冰箱、彩电大沙发乃至无图驾驶辅助、智能领航等功能并不是核心需求,所以宝马这样的老牌车企依旧可以吃得开。但是在中国市场,宝马5系等“传统”豪华车,在中国品牌更懂国人需求的冲击下,变得不再那么“非你不可”。也许足够的优惠会让消费者“忽略”一些缺点,但是这终究只是个权宜之计。

 

总结

 

价格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基本的商业竞争模式,也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是价格战持续了两年多,只要车企们不下调年终销量目标,7、8月份也许能喘口气,但是到了金九银十和年底冲业绩,依旧会为了销量杀红了眼。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中国车市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宝马退出价格战,减产不做销量要求,本田关闭工厂,减产30万辆等行为,就是为了缓解市场供应过剩的现象。但是在当下,至少在短时间内,市场需求恐怕很难有大幅度提升。

打不打价格战 都破解不了宝马在华困局

所以,市场需求的萎缩和消费者更加多元化且精准的需求,要求每一个汽车厂家都得更加迅速、灵活的开发产品,调整策略。新势力体量小,产品调整更迅速,自主品牌更懂国人需求,产品定位更精准,反而对于那些百年大厂,大船难掉头的压力不容小觑。不仅仅是宝马,一众合资品牌想在中国市场重现当年风光,价格战能达到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

还是那句话,中国车市留给各品牌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

标签:宝马 价格战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qilinauto.com/article/42/41199.html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