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合并营收5.6万亿韩元,环比下降11.2%;但营业利润同比暴涨 152.4%,环比增长31.4%,达到 4,922 亿韩元(约合 3.6 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950亿韩元;营业利润率达8.8%。
这一成绩远超市场预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不包括根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获得的税收抵免(约4,908亿韩元),LG新能源营业利润将为14亿韩元;合并营收为5.565万亿韩元,同比下降9.7%,环比下降11.2%;净利润达910亿韩元,而去年同期的净亏损达240亿韩元。
与这份亮眼财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报发布当日,LG新能源股价却一度下跌2.3%。
这种 “叫好不叫座” 的反常现象,引发了资本市场对其业绩可持续性的考量。
深入剖析这份财报可以发现,LG新能源利润的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关税预期引发的“抢购潮”。北美客户为了规避可能到来的高额关税,纷纷提前加大采购量,这种短期的需求透支为LG新能源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但当政策红利消退,市场回归常态后,LG新能源将不得不面对真实的市场需求考验。那么,这场由政策引发的短期繁荣究竟能持续多久?LG新能源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主机厂备货,关税余温未散
对于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增长了一倍以上,LG新能源坦诚表示,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客户在潜在的美国关税生效之前囤积电池,从而提前满足了需求。
该公司发言人表示:“除了削减成本的努力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向现代汽车、起亚和通用汽车等美国客户出货的电池产品,从而提高了季度利润。”
美国政府此前提出的电池进口关税政策预期,如同一块投入市场的巨石,在新能源电池行业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对于LG新能源而言,这一政策预期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北美客户的采购量在第二季度出现了异常增长。
毕竟,北美市场一直是LG新能源重要的增长要素。
今年1月,LG新能源表示,已与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Aptera Motors Corp.签署了一份为期七年的电池供应协议。LG新能源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公司与Aptera Motors和韩国电池组制造商CTNS签署了一项三方协议,将在2025年至2031年期间向这家美国公司提供总计4.4 GWh的圆柱形电池。
除了Aptera,LG新能源还与美国初创车企Rivian合作。2024年11月,LG新能源宣布,其全资子公司LG新能源亚利桑那公司与美国汽车制造商Rivian签署了一项供应协议。
根据协议,LG新能源将在五年内向Rivian提供总计67千兆瓦时(GWh)的4695圆柱形电池。在投产的第一年内,4695圆柱形电池将在LG新能源位于亚利桑那州的独立工厂生产,并将运送到位于伊利诺伊州诺默尔市的Rivian工厂,用于Rivian面向北美市场的R2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据外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关税之前,Rivian已从亚洲储备大量电动汽车电池。
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此外,LG新能源还与特斯拉保持紧密合作,并与美国通用、福特等老牌车企深化合作。
比如,2024年10月,LG新能源与福特汽车签署供应协议,计划向福特在欧洲市场销售的电动商用车供应电池,协议供应总量达109吉瓦时(GWh)。LG新能源称,上述供应计划从2026年开始实施,合同期限为四至六年。双方没有披露合同金额。
LG新能源和福特汽车同期还达成协议,LG为福特汽车一款在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供应电池,电池生产地点由LG新能源设在波兰工厂改为设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工厂。LG新能源称,这是为了就近供应,提高业务效率,同时利用现有的市场利好条件,比如美国政府提供的税收抵免优惠。
几年前,LG新能源与通用成立电池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双方持股比例均为50%。该合资公司既是通用汽车迎合电动化趋势的追赶举措之一,也是LG新能源瞄准北美、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雄心彰显。在宣布对双方合资建设的第三座工厂的处置方案的同时,通用汽车和LG新能源还共同宣布扩大14年的电池技术合作关系,并计划开发方形电池(prismatic cell)。
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4年10月,LG新能源宣布,已签署一份协议,将向梅赛德斯-奔驰北美及其他地区的子公司供应电动汽车电池。
彼时,LG新能源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将在2028年至2038年期间为梅赛德斯-奔驰供应50.5千兆瓦时(GWh)的电池,但拒绝透露合同上所协定的具体金额,也拒绝就合同中涉及的梅赛德斯-奔驰具体子公司置评。上述交易公布后,LG新能源的股价曾一度上涨5.7%,
今年3月,LG新能源曾官宣扩大北美地区生产,2025年后,该公司在北美的产能将超过200吉瓦时(GWh),可供250万辆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使用。
LG新能源于3月23日宣布,其与美国整车制造商Stellantis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立合资工厂。总投资规模为4.8万亿韩元,2024年上半年投入量产,新厂产能到2026年将提升至45GWh。
此外,LG新能源还将斥资1.7万亿韩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产能为11GWh的圆柱形电池工厂,向美国主要电动汽车客户进行稳定供货。
预警信号:电车或迎“宿醉期”,中企竞争态势猛烈
尽管其Q2营业利润大幅跃升,LG新能源仍警告称,受美国关税和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明年初电动汽车电池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进一步放缓。而其主要客户特斯拉和通用汽车也已警告称,美国关税政策及将于9月30日终止美国联邦电动车购车补贴的法律将带来负面影响。
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Lee Chang-sil在一次电话会议中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电动汽车补贴的提前结束将给汽车制造商带来负担,可能导致车辆价格上涨,从而减缓北美地区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
这一表态并非随口之言,而是基于对全球主要市场的深入分析和判断,背后反映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面临着多重挑战。
Rho Motion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80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中国以111万辆、28%的增速持续领跑,欧洲以39万辆、23%的增幅巩固第二大市场地位,而北美市场受政策波动影响同比下降9%至14万辆,“世界其他地区”则以43%的爆发式增长突破14万辆大关。
据悉,特朗普政府将新能源税收抵免终止日期从2025年底提前至9月30日,涉及金额高达1920亿美元,直接引发第三季度抢购潮。
特斯拉官(TSLA.US)网数据显示,Model 3和Model Y在政策截止前出现订购高峰,福特通过延长免费充电服务吸引消费者。
但巴克莱研报警告,政策真空期将导致第四季度及更长时间内出现“电动汽车宿醉期”,即随后的几个月里销量将大幅下滑。
伍德麦肯兹甚至对2030年美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预测从23%降至18%。
无独有偶,纵使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保持着增长态势,但长期仍不被看好。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6月25日报道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布鲁塞尔总部数据显示,5月欧盟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6%。另据《塞浦路斯邮报》6月26日报道,5月欧盟电动汽车市场整体同比增长27.2%。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在5月份出现“回暖”,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德国之声”认为,尽管欧洲在2025年将拥有超过100万个公共充电站,但GridX能源研究公司预测,到2030年,欧洲对公共充电站的需求将达到880万个。该公司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装速度必须加快到每周新增近5000个充电桩。
此外,“美国关税使欧洲汽车制造商遭受重创”,据路透社此前报道,多家公司撤回了2025年盈利预期。一位欧洲汽车业高管表示,高端汽车制造商能承受一定关税,但大部分汽车制造商更加艰难。欧洲汽车工业联合会认为,鉴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外部需求全面复苏似乎不太可能。欧洲汽车行业活动可能在2026年复苏1.9%,但产量仍将远低于2019年的水平。
当然,相对于北美市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一定作为。
尽管美国市场需求下降且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但得益于其纯电动车型在欧洲的强劲销量,大众汽车集团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销量仍小幅增长1.2%,达到2,271,700辆,其中纯电车型交付量为248,700辆,同比增长37.6%。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电池供应商体系十分庞杂,LG新能源面临来自中国企业的强劲竞争。
除了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之外,大众汽车集团还在增加其他中国电池供应商合作支点。
就在7月份,有报道称,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 CTO Dr. Thomas Ulbrich 在一次访谈节目上表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全新电动平台是“下一件大事”。
正是在这样一个平台项目上,电池专家中创新航凭借着其成熟可靠的5C快充技术,获得了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定点,2027年底将同时供货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安徽大众。该项目为纯电项目,或涉及5款车型,电池专家中创新航或将供货其中至少一半的份额, 其总量纲高达88GWh。
据悉,中创新航与大众汽车接触并承接研发项目数年,之前已获大众子公司数个项目认可。此次新平台项目的定点,或预示中创新航在大众汽车供应商体系中地位已逐渐稳固。
无独有偶,同在7月,有媒体爆料称,大众汽车新增程车的电池订单,已经交给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若消息属实,大众供应商名单将再添一家中国电池企业,也意味着其在中国本土化业务布局进一步深入。
中国市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进入2025年,价格战仍在持续,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将压力不断转移到上游电池供应商身上,对电池价格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LG新能源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分别发布了2025年6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以及2025年6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
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5分别是宁德时代(装机量:128.60GWh;市占率:43.05%)、比亚迪(70.37GWh;23.55%)、中创新航(19.46GWh;6.52%)、国轩高科(15.48GWh;5.18%)、亿纬锂能(12.21GWh;4.09%)、欣旺达(9.07GWh;3.03%)、蜂巢能源(8.40GWh;2.81%)、瑞浦兰钧(6.59GWh;2.21%)、正力新能(5.95GWh;1.99%)、极电新能源(4.23GWh;1.41%)、LG新能源(4.18GWh;1.40%)、因湃电池(3.29GWh;1.10%)、多氟多(2.20GWh;0.74%)、楚能新能源(1.90GWh;0.63%)、远航锦锂(1.31GWh;0.44%)。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股价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直接投票,LG新能源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的下跌,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业绩可持续性的担忧。投资者在评估一家企业时,不仅关注其短期的利润表现,更看重其在长期内保持盈利能力的能力。
从短期来看,LG新能源凭借关税囤货效应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从长期来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LG新能源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在技术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都具有较高的性能优势。
在成本方面,中国电池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产业链优势,在成本控制上更具竞争力,LG新能源在价格上很难与之抗衡。
战略分清主次,从“赚快钱”到“练内功”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日益激烈的竞争,LG新能源开始调整其投资策略,将资源集中到更具潜力的领域,同时推迟或缩减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
今年4月,有消息称LG新能源已决定暂缓与华友钴业合作的两个锂电池循环回收合资项目。
同在4月,LG新能源表示,已正式退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价值142万亿印尼盾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项目。据悉,2020年末,LG新能源与印尼政府就所谓的“印尼大项目套餐”签署了一项协议,该项目涵盖了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多项投资。
随后在5月, 据韩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电动车电池行业不景气,LG新能源继撤销或保留在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地推进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后,最近又取消对越南的投资计划。据分析,在目前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LG新能源暂时将重点放在确保收益上。
据越南当地业界透露,LG新能源取消了越南河内附近LH产业园入驻计划。LG新能源为满足客户公司要求及自身攻占东南亚电动车市场计划,拟将位于中国南京的移动用电池产线和电动车用2170圆筒形电池产线的一部分转移到越南。
但去年末,LG新能源方面突然通报撤销投资。
有电池业界人士表示,由于担心供应过剩,公司对新投资非常谨慎。
图片来源:LG新能源
韩国《金融时报》称,LG新能源平均开工率2023年为69.3%,2024年为57.8%,今年一季度为51.1%,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取消了不少项目投资,但LG并未放弃对电动汽车电池业务的投入。
据韩联社报道,LG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韩国投资10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18亿元),用于研发和未来增长领域,包括电池和电池材料、新一代显示器、人工智能和数据、生物等领域的研发。
尤其在46系列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上,LG新能源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LG新能源被认为将是韩国率先量产46系电池的企业,按照规划,LG新能源将于2025年下半年在韩国Ochang工厂进行量产。今年4月有报道称,到目前,LG新能仍处于4680型号(直径46mm/高80mm)的大规模量产准备阶段。据悉,LG新能源正与特斯拉等整车厂商进行4680电池规格的最终测试。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客户集中度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过高的客户集中度会使企业的经营业绩过度依赖少数客户,一旦这些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合作关系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对于LG新能源而言,客户集中度风险尤其值得关注,其中以特斯拉等为首的欧美车企客户量占比过高是主要问题。
46系电池恰好为LG新能源打开了新的客户窗口。
6月16日,盖世汽车注意到,据韩联社报道,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宣布,已与中国整车厂商奇瑞汽车签署了一项为期6年的46系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
根据协议,LG新能源将向奇瑞汽车供应46系大圆柱电池,订单规模达到8吉瓦时(GWh),按照行业平均每辆电动汽车约65-70kWh的装机量计算,足以满足约12万辆电动汽车的生产需求。
虽然目前合同的具体价值尚未确定,但考虑到当前电池市场的价格走势以及圆柱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一订单金额无疑将十分可观。
行业专家推测,该合同金额可能超过1万亿韩元。
此前,LG新能源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主要供应给美国造车新势力特斯拉以及Rivian,搭载该电池的车型包括Model Y、Cybertruck 和 Rivian R2等。而奇瑞汽车的加入,使得LG新能源在全球的客户版图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球第三家使用这款电池的主机厂。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飞行汽车和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圆柱电池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中,大圆柱电池在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中表现出色。由于其灵活性高,可以随意组合,这使得圆柱电池非常适合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而方形电芯则难以做到这一点。在飞行汽车领域,大圆柱电池同样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例,大圆柱电池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满足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要求。
本文链接:https://www.qilinauto.com/article/45/44289.html